推序「在生命的溫度之中平靜思考人生」導演 林正盛

臨行前,林從一語氣平靜地跟我說:「好好地、平靜地送你爸爸離開,不要用愧疚、悔恨,用對不起他的心送他。」這段話幫助面對父親的死亡,得以盡量穩住了心,平靜地送行父親遠遊。

 

Ch1哲學爸爸談哲學

  • 哲學是一種自我診療

哲學檢視的目的不是負面的批判,而深刻地理解最基本的信念及價值。有些信念及價值在檢視過後仍有可能處在我們的思想核心當中,有些會被重新定位,有些會被修正甚至放棄。換言之,哲學檢視不一定致使我們激烈的否定、改變、放棄我們的信念和價值,重新安排它們在我們人生中的優先順序。有些原以為重要的事、非做不可的事,變得不再重要,變得可做可不做,另一些事則變得重要,從而成為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的主要原則。浮面的想法、不重要的想法將會被懸置,使我們不再看重它們,因之不再為之困擾,我們的思考與生活將會更專注在重要的事物上。哲學檢視使我們可以專注在更為根本而重要的信念和價值,使我們的思考、行動及生活更為穩定,不為浮光掠影、嘈雜意見左右。

  • 哲學十誡

【Philosophy: The Pursuit of Wisdom】Louis P. Pojman

  • 讓好奇的精神充滿你的胸懷
  • 對任何事物,在有證據讓你信服它是真理之前,你要保持懷疑
  • 熱愛真理
  • 分割與征服
  • 收集與建構
  • 猜測與反駁
  • 修改與重建
  • 尋求簡單性
  • 依照真理而生活
  • 依照善而生活

 

  • 哲學可以讓人變得比較好嗎?

Richard Taylor「〈什麼是善?〉當然是最重要的問題,因為它最終與這件事情相關:我們每一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好活,而我們的人生常常浪費在追求華而不實的目標,浪費在那些一旦掌握在手上就即刻變成一文不值的目標上。但是另一方面,人生也可以選擇過得深思熟慮,使我們追求以及所獲得的是真正值得大家追求的。關於第二個人生選項,也許我們可以這麼說:讓我們在離世之日,再也無從追悔任何事的一日,無須追悔。」

  • 問題處境裡的哲學態度
  1. 忍受問題處境:能夠忍受「問題尚未解決」、「好答案或最終答案還未出現」的處境,能夠忍受「為什麼大家意見如此不同,又吵了那麼久」的情形。這是哲學的「非獨斷態度」的重要意義。
  2. 勇敢服從真理: 一旦真理出現,無論它呈現出你多大的無知與錯誤,無論多難看多難堪,你就是要服從它。
  • 師法自然

 將自然當作心靈的最佳模型,將自然當作行動的最佳模型,將自然當作語言的最佳模型,將我們的第一本性(自然本性)當作我們的第二本性(文化本性)的最佳模式。

  • 理性、牆頭草、將遺憾還諸天地

人世間的事總是比想像的要複雜一些,在真實的世界,不易找到理性牆頭草空間。在智性上,你可以有條件式的支持某種主張,哲學思考的終點可以是另一個哲學思考。善於哲學思考的人,好像容易在現實世界中陷入一個困局:他知道自己的哲學思辯尚未完善,但他必須選擇立場、做出行動。即使如此,哲學思考還是可以幫你權衡哪個選擇是較好的。

經過充分的大眾理性討論,當決定時機來臨,大家各自做了決定,若其中有錯,你不能怪個人的壞,只能怪大家智性上的限制。這就好像一個人越是努力過,越是有資格將失敗視為遺憾,還諸天地。

 

 

Ch2哲學爸爸談學習

  • 一直拍、一直拍,有一天忽然就飛起來

回到「學習」,為什麼學習兩字放在一起?大部分的「學」(也就是大部份的覺悟)需要不斷練習,不斷身體力行,而身體力行既是內化也是喚起原屬本性。習深覺起。從另一個方向來說,也通:學到了,自然會在行為中持續發生,學到了就是覺悟了,覺悟了就是做自己,做自己本應輕鬆自然,無須假裝,自然內外一致。

學習是為了實現與發現你的本性。

  • 有個性的學習

不要假裝你是中立的觀察者與客觀的分析者,而是以你的心靈特色去面對世界。如果你是一個愛批判的人,就發揮你犀利的眼光與語言,彷彿要讓德國人無所躲藏、無地自容地進行觀察記錄。如果你是一個詩人,那就為德國的都市寫詩吧。成為你自己,你或許更能貢獻世界。

  • 努力建構一個高智慧水位的環境

你自己聰不聽明當然重要,通常越聰明越好。那些被說成「聰明反被聰明誤」的人,事實上是事情想得不夠全面,因此不夠聰明,不算個聰明人。聰明的人瞭解自己、他人與事理,在需要踏時踏實、需要誠實時誠實、需要誠懇時誠懇、需要大方時大方、需要放手時放手。

更重要的是,聰明的人知道如何省力,不需要自己想太多時,就不要自己想太多,盡量讓自己、夥伴及周遭環境成為一個融貫的系統,一起負擔學習的工作、思想的工作和其他工作。

但是,回國後,沒多久,我變笨了。原來,聰明的不是我,聰明的是環境。聰明的環境有高高的智慧水位,把身在其中的人高浮起。智慧的環境中常常有人問好問題,讓你能答出好答案,著問出好問題,好問題勾著好答案,好答案帶出好問題。更不用說,有智慧的環境讓你的智性腎上腺素飆升,人正不服輸、愛面子、要讚美,輸人不輸陣。

就自己本身看自己的聰明,很難改變,而且再怎聰明也有限。上大學後,努力建構一個高智慧水位的環境,讓自己高高浮起來。

哪個大學,不太重要,甚至哪個科系都不太重要,重要的是一學習與生活的那群同學與朋友、你的社團、你常逛的網站、你的工作室以及你圖書館常坐的那個位置。

  • 獨一無二的怎麼可能不真實

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每一個人生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,所以如實地書寫自我,就不會有重複的疑慮,不重複就是不複製,不複製就是一種真實。

  • 值得信任的人

TED影片「Trust」 Onora O’Neill

 

 

Ch3哲學爸爸談人生

  • 三個瘋子

那時,我清楚地知道,一個人不完全任由自己來界定他自己是誰,人很重要的一部分,是透過別人來界定的。

  • 這個世界從來不是單單從理性規劃而來的

如果有人要求你要冷靜、理性,有時候是要你消滅你自己的熱情,去除你最重要的力量,常常他還偷偷地藉這個機會強化他自己的欲望和其他非理性的部分。

  • 遠近視野的轉換

這個「脈絡放大消解問題法」的精髓:就是透過「摧毀眼前、個別事物的獨特性與持久性」,來摧毀個別事物的價值。而這也是它的負面副作用所在:當我們凡事都以大尺度、大脈絡來看,就沒有什麼事是值得關心的了。人總是要死、地球最終要毀滅、宇宙會進黑洞,還要在乎什麼?

所幸,我們有讓事物變得有滋味的方法:專注。專注使事物變得真實,專注使我們變得真實,專注使事物和我們都變得有滋味。讓我們從「三種注視」來看看專注的力量。

  1. you are just one of many.
  2. You are the only subject. Others, background.
  3. You are the world. There is nothing else.

重點不是自我的消失,而是主客邊界的消失。這是專注的力量,其實也是愛的力量。

於是,我們似乎有個兩難。一方面,專注使事物變得真實有滋味,但是我們就會容易執迷; 另一方面,以大尺度、大脈絡來看事物,就不會執迷,但是,事物就變得不值得關心了。

所幸,我們是自由的,有時可以選擇專注,有時可選擇「大視野」。多多練習遠近視的轉換,有時遠有時近,遠近常切換,我們就會越自由。

  • 壓力的兩隱喻:重量與空間(或光影)

有時候我們會說我們獨自蜷曲在一個窄、陰暗的空間中,沒有光、沒有夥伴、空間不足,我們應該成長但是成長不了。我們有壓力,來自成長的壓力,來自與其他生命互通生息的壓力,來自與美好、真實、神聖事物互通聲息的壓力。在這個描述中,「壓力是位於孤獨、狹窄、陰暗之地」,減輕壓力是透過增加社群之間正面的鼓勵、光照、精神感召、標竿、心理上、精神上的協助。這與「壓力是重量」並以透過減輕負重或增加負重的能力的途徑來減輕壓力相當不同。

  • 換工作有人性大道理

考慮從A工作換到B工作。不要因為A不好,而決定換成B;而是,因為B好到不可抗拒,而離開A。

這是一個扣緊人性的好建議:絕大多數人會權衡A與B的優劣,但是,我們傾向忽略自身的缺點,因此錯誤評估「B+自己」之後的優劣。例如,A對你不好,有可能是因為你真的不好,如果你不變,很可能B還是對你不好。

  • 睹場教你的一堂課

透過厚實你的財富、氣度、心力、修養或聲望,讓你成為可以輸一千次、一萬次仍不垮的人,讓你成為輸得起的人。

問問自己,操持什麼樣的心念,抱持什麼樣的希望,實踐什麼樣的理想會讓你成為失敗卻仍舊挺立的人?

  • 你愛他嗎?

一輩子一定要深深愛過至少一個人、一個地方、一本書或一個理想,愛情讓你的自我邊界突破,讓你與世界融合。

當你痛苦時,他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痛苦,他是不愛你的;當你快樂時,他不會因為你的快樂而快樂,他是不愛你的。

「愛」指兩件事物的結合。例如我和我老婆在一起後,我們從兩個「I 」便成了一個「We」 。從「I」變成「We」是邊界的擴大,兩個個體變成一個個體,這就是為什麼當你所愛的人快樂時你也會快樂,因為根本就沒有「你」,只有「我們」,是「我們」快樂,不是單單你自己快樂。愛不僅造成感覺上的差異,愛也造成觀點上的差異。當你愛一個人時,你會變得很少用「你自己的」角度看事情,而是更常用兩個人共同的角度去看事情,去思考一起承擔幸福與責任。

愛是突破自我邊界,與邊界之外的人事物產生關聯,這也就是為什麼愛的相厲不是恨,而是冷漠。如同愛,恨也是一連結。恨,先想到對方才有辦法開始恨,恨得很深的話,日日夜夜都要想著他才行,因此恨是一種連結。透過恨,你與你所恨的人有所連結,雖是孽緣,也是一種整合。可是,冷漠的本質是孤立與離斷,對某物徹底的冷漠,是對它徹底的沒感覺,沒有快樂、沒有痛苦、沒有任何感覺。當你對他徹底冷漠時,他對你而言彷彿是空氣、是透明的、是不存在的、是一點分量都沒有的,他對你而言一點意義都沒有。被愛時最覺得受尊重,被恨時也能感覺到一點尊重,冷漠是最深的羞辱。

愛情是有風險的。假設你愛上某個人,根據我們剛才的定義,你會因為這個人的快樂而快樂,也會因為他的痛苦而痛苦。但是這個快不快樂、痛不痛苦,你卻無法控制多少。…因為愛情,你的痛苦風險增加了,這就是愛情的風險。

最保險的方式是,你得讓你所愛的人愛上你。當兩個人相愛時,神奇狀況就會發生。當他快樂時,因為你愛他,所以你會快樂; 而當你快樂時,他也會快樂,因為現在他也愛你了。…相同地,相愛時,兩人的痛苦也會循環地疊加上去。

  • 三種快樂

一、部分欲望滿足帶來的快樂:他人讚美、口腹之欲…等。

二、眼前所有欲望都獲得滿足所帶來的快樂:權力、資源非常多的人,如國王。

三、高價值的整體人生所帶來的快樂:臨死之前,回顧自己的一生,你的一生做為一個整體所能讓你感到的幸福。這快樂與前面兩種不同,畢竟總體常常超過個體的總和。「高價值的整體人生所帶來的快樂」不是前兩種的任一種的部分總加,或混類總加,因為有可能一個人在人生路上常滿足了各種各樣的個別欲望,但那樣的人生總體卻仍可能讓人感到有所遺憾; 也有可能一個人常有第二種快樂感,但是由於晚景淒涼、晚節不保,或者除了他自己,其他的人並不快樂,而過去他也不曾想過讓別人與他一樣快樂。「高價值的整體人生所帶來的快樂」是三種快樂中最重要的快樂,而且是最常被忽略的一種快樂。

  • 尼采的精神三變:駱駝、獅子、嬰兒

作者的詮釋:

  駱駝: 被環境所宰制,無力改變環境,只能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。改變自己純粹是為了適應環境。

獅子: 有能力操控環境,比別人有能力改變環境。透過改變環境來壯大自己,自己的本質不變,只是變得更大。

嬰兒: 反璞歸真。不因環境改變自己,也不消費環境壯大自己,而是重新回到真實的自己,自由地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
如果我們相信這還是一個講求「競爭力」的時代,那麼我們還處在「獅子年代」,在獅子年代中,你有可能是獅子,也有可能是獅子的食物。不幸地,獅子只是少數,大部分的人是獅子的食物。那些高聲喊「不要怕競爭」的人都已經是獅子,而且大多是缺牙老獅子,它們知道,大部分的人只會成為獅子的食物,只是有些食物是乖乖被吃的食物,有些是會掙扎的食物,而越多人相信這是一個「獅子年代」,越多人會願賭服輸,接受成為乖乖被吃的食物。

就算你成為少數的獅子,你也只是不斷消費環境的人,你不是價值生產者。

我們不做駱駝,不做獅子(或獅子的食物),而是做自己,成為創造新價值的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ndless Summer  的頭像
    Endless Summer

    Endless Summer無止盡的夏天

    Endless Summ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